文|《中国企业家》记者 赵东山
编辑|李原
头图摄影|赵东山
“我们去年营收100亿元,今年希望做到200亿元,但目前感觉今年300亿也很轻松。”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称。
志得意满之余,王宁突然掏出了一个Mini版LABUBU提前带货:“我们本周将推出Mini版LABUBU,以前可能大家都是挂在包上,可能从下周开始,大家可以挂在手机上,它的使用场景会更多。”
2025年上半年,LABUBU的疯狂旋风从中国刮向全球。一场拍卖会上,一款初代藏品级薄荷色LABUBU以108万元人民币成交,创下潮流玩偶拍卖新纪录。同期,泡泡玛特市值冲向4000亿港元,更将不少老牌互联网大厂“踩”在脚下。
不过狂飙的市值,并不能打消市场对于泡泡玛特是否“虚火”的质疑。6月前后,微信、百度等搜索指数显示,LABUBU热度攀上顶峰后,已出现降温趋势。
上半年,LABUBU究竟给泡泡玛特带来了多少收入,泡泡玛特的下一只LABUBU又在何处?8月19日,随着泡泡玛特发布2025年半年报,答案揭晓。
财报显示,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138.8亿元,同比增长204.4%,经调整净利润47.1亿元,同比增长362.8%。其中,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营收达到48.1亿元,同比增长668%,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到34.7%。
得益于LABUBU已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,泡泡玛特仅用半年时间,营收和净利润就超过2024年全年。与此同时,2025年上半年,泡泡玛特毛利率高达70.3%,同比提升了6.3%,也创下历史新高。
受业绩会影响,泡泡玛特截至8月20日收盘,股价上涨12.54%,股价突破300港元,市值来到4243.7亿港元。
不过LABUBU的爆火,也让泡泡玛特的产能面临巨大挑战。用户经常面临一“娃”难求的情况,在英国的泡泡玛特门店,甚至爆发了因抢购LABUBU发生肢体冲突事件。另一方面,黄牛的加入扰乱了泡泡玛特在部分市场的价格体系,超高溢价让LABUBU被调侃为“金融期货”,也严重影响了用户购买体验。
今年7月,王宁在接受《人民日报》采访时曾表示,“今年9月之后,LABUBU每个月销售可能近1000万只,全世界范围内需求量太大了。我们在用各种方式,争取不要让它被恶意炒作。”
今年“618”期间,为给市场降温,泡泡玛特曾经将LABUBU 3.0搪胶毛绒新品进行了全渠道大量补货,还因此一度造成了泡泡玛特连续两天股价大幅下跌。
如何看待产能与市场火热的两难,泡泡玛特供应链负责人袁俊杰表示:“今天一个月的产能,等于过去一年的量。仅以毛绒产品为例,现在一个月的产能是过去同期的10倍以上,8月的生产量已经突破了3000万只。”
面对产能瓶颈,泡泡玛特给出的解法是精密自动化生产,通过推进喷油涂装、激光质检等环节的自动化改造,提升品控与效率。
今年5月,泡泡玛特在上线LABUBU 3.0搪胶毛绒产品时,社交平台上曾出现了大量吐槽品控问题的帖子。不少消费者反映,收到的LABUBU出现了歪头、掉漆、开线、秃毛等不同问题。
业绩会上,泡泡玛特明确表达:将在新材料、新工艺研发上加大投入。
袁俊杰以喷油涂装环节举例称:“原来我们工厂的喷油涂装线,需要60名比较有资深技术经验的工人,而中型以上的工厂有20条以上生产线,也就是1200名熟练的技术工人。其实这也会是一个瓶颈,在产能切换的时候会有些非常大的供应难度。”通过自动化改造后,每条产线的用工数减半,且普通工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上手。
“当然,在更深层次上,第一,要把握好来自用户的真实需求;第二,做出精准的销售预测。在此基础上,让用户需求、销售预测与生产计划这三个数字最大程度地吻合。”袁俊杰补充道。
为此,泡泡玛特提出了“两个协同”战略:横向打通从艺术家、产品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;纵向整合从原材料、制造到物流仓储的链路。“我们要让艺术家的创意,无延迟传递到千条产线、数万工人手中,这是当前工作的核心。”袁俊杰强调。